beat365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實踐教學  >>  正文

beat365 開展“紅色尋蹤跟黨走,青春砺行築信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來源:beat365   日期:2021-07-30 00:00:00  點擊:  屬于:實踐教學
   在建黨百年之際,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赓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探索鮮活的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7月22-25日,在beat365吳海翠老師和陳婷老師的帶領下,“星火聚力”黨史學習實踐團一行10人前往海南省瓊海市開展了以“紅色尋蹤跟黨走,青春砺行築信仰”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追尋:于楊善集紀念的走訪中緬懷英雄先烈
    實踐團隊的第一站選擇來到位于瓊海市富海路的楊善集紀念園。大門口處一塊巨石上刻着三個餾金大字“善集園”,拾級而上,英魂長眠的靜谧之地,蒼翠碧綠。善集園占地7790平方米,其主要建築有始建于1958年的楊善集烈士紀念亭、瓊東縣革命烈士紀念塔、楊善集和林一人的合葬陵墓以及楊善集生平事迹陳列室等。
   “1919年秋畢業後,楊善集回鄉任小學教員、校長。1922年楊善集告别父母妻兒,到廣州求學,開始閱讀《共産黨宣言》等書籍。1923年12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春,他與徐成章、周士第、黃振士、洪劍雄等人一起組織瓊崖少年同志會,出版會刊《新瓊崖評論》,傳播馬克思主義。從1919年到1927年,短暫的8年時光裡,楊善集用青春和熱血寫就一代青年的光輝人生。歲月年輪不停轉,但瓊海這片紅色土地對英雄的追思卻愈久彌堅……”在周曼同學滿懷深情的講解中,團隊成員了解到,楊善集犧牲時年僅27歲,林一人犧牲時年僅31歲。楊善集短暫的一生,是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是無限忠誠于黨的革命事業的一生。他是一位人民愛戴的好書記,是中共瓊崖地方組織和瓊崖人民軍隊的主要創始人,他以自己的生命,豎立了瓊崖革命的紅旗。

 
   青山有幸埋忠骨,銘記曆史祭英魂。黨史學習結束後大家懷着崇敬的心情向革命先烈鞠躬默哀,以表達對英烈崇高的敬意。活動中,吳海翠老師倡議大家要從楊善集身上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把他不怕困難、英勇獻身的精神,轉化為我們銳意進取的實際行動。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的遺願,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

重溫:在聆聽紅色娘子軍故事中守護主流價值
   實踐團隊的第二站前往海南革命模範村——瓊海市中原鎮仙村村委會排田村紅色娘子軍盧業香家中了解紅色娘子軍故事。







 
   在拜訪中盧業香老人的兒媳婦拿着當年紅色娘子軍的照片給團隊同學講解紅色故事。盧業香老人于2014年4月在排田村家中去世,是海南最後一位去世的紅色娘子軍戰士,享年100歲。1931年,年僅17歲的盧業香在黨的号召下離開家鄉參加紅軍,曾任紅色娘子軍二連二排二班長,她參加過“伏擊沙帽嶺”“攻打文市炮樓”等一系列戰鬥,娘子軍屢建戰功,用戰績證明了“婦女能頂半邊天”。





   拜訪過程中村支部書記了解到青年力量不嫌路途遙遠來到排田村了解紅色曆史,積極主動的邀請村裡的王光明爺爺來到盧業香老人家中,向團隊成員講述了有關排田村的革命故事。1942年它是一個僅有三戶人家的小組,但在抗日戰争時期因為地理位置利于抗戰需要,這三戶家庭組成名副其實的堡壘村。當年内線派1名中隊長和6名隊員到上截村接糧,被漢奸知道消息後告密,南牛炮樓派出十幾名日本兵将上截村包圍,情況十分危急,7個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此時,接糧隊長下令讓其餘6名隊員從側面拔瓦逃跑,自己卻從正門奪門而出,轉移日本人的攻擊目标,該隊長沖出十幾米後,被日本兵的機槍和手雷擊殺,其他6名隊員死裡逃生。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村民嚴守秘密。據老人介紹,因地理環境獨特,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日戰争時期、解放戰争時期,排田村村民踴躍參加革命,湧現出不少堡壘戶和英雄人物,本村有11位這樣的英雄人物。
   王光明老人還向團隊成員講述了紅色哨站——尖嶺的故事。據老人介紹,尖嶺位于仙村村中心地帶,嶺勢雖然不高,但卻挺拔屹立,站在嶺上遠眺能俯瞰仙村村整體面貌,眺望東海之波濤。抗日戰争時期,日本鬼子攻占仙村,依據當時進駐地勢,在尖嶺的東側(南牛)和西側(橋園)分别修建炮樓,駐紮重兵,在村裡開展大規模屠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日本鬼子并沒有占據尖嶺,紅軍依托尖嶺豎立哨線,晝夜輪流放哨,以青樹枝為标志,日本鬼子從何方來而随之方向放倒。一日日上竹竿之高,村民們忙于備耕,日本人從橋園炮樓出發到西埇黃土坎,距離哨線幾百米處發現哨線并開槍把哨線打斷。犁田、耙田的村民看見哨線被打斷急忙上山躲避,而有良民證的五個人挂上良民證繼續犁田,被日本鬼子拖到了上埇村的荔枝樹下嚴刑拷打,逼他們說出共産黨的下落并交出槍支,但他們堅忍不拔并未屈服,終死在了日本人的槍下......雖然已到正午,但是大家仍聚精會神聽着,記着,感動着。


   據村支部書記介紹,在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來到海南,授予排田村“革命模範村”稱号,并授予一面“革命光榮”的錦旗,這面凝結着仙村排田人血和淚的錦旗,勉勵着村民的子孫後代,要永遠發揚革命傳統,讓革命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傳承:于椰子寨戰鬥遺址的參觀中明确使命擔當

   實踐團隊的第三站來到了打響瓊崖武裝總暴動第一槍的瓊海市嘉積鎮椰子寨村。椰子寨村,是一片紅色的英雄土地。1927年9月23日,革命先驅王文明等率人民革命軍,打響了全瓊武裝總暴動第一槍,從此,瓊崖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啟了“孤島奮戰,艱苦卓絕,23年紅旗不倒”的光輝曆程。
   “在椰子寨峒主廟旁邊有棵枇杷樹,90多年前曾在這裡傳出一聲呐喊:“革命同志死一人,生百人!”誰曾想這是楊善集同志最後的一次奮鬥宣誓。1927年9月,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瓊崖特委召開了九月會議,會議決定發起瓊崖武裝暴動,23日,發起椰子寨戰鬥。強渡萬泉河、攻占椰子寨、會師峒主廟、激戰加所坡,椰子寨戰鬥打響了瓊崖共産黨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用無畏的精神講述了瓊崖共産黨人不畏艱險,堅持革命的堅強決心,掀開了瓊崖革命的序幕。在這場戰鬥中,楊善集同志不顧槍林彈雨,依然堅持站在高地親自指揮戰士們擊敗敵人,最後身中數彈,英勇犧牲;陳永芹以一敵多也不幸犧牲。9月23日,也成為了瓊崖人民軍隊的誕辰。”跟随着團隊成員雷雪同學的講述,大家認真參觀了椰子寨戰鬥紀念館内展出的大量資料和圖片,深入了解了王文明、楊善集、陳永芹等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感悟瓊崖縱隊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光輝曆程。





 
   在紀念館廣場上,由一面旗幟和一杆長槍組合造型、總高度為9.23米的主題雕塑矗立着,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座主題雕塑的旗幟寓意椰子寨戰鬥豎起的瓊崖革命武裝鬥争紅旗23年不倒,槍杆子寓意全瓊崖武裝總暴動從椰子寨戰鬥開始打響,雕塑的高度寓意着在1927年的9月23日,打響了瓊崖武裝革命第一槍。
   面對椰子寨戰鬥主題雕塑,實踐團隊的全體成員舉起右手,重溫入團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為共産主義事業而奮鬥!”在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中,團隊成員重新接受了思想洗禮,激發了要在今後學習中矢志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信念。

行:在對海南紅色文化資源調研中砥砺強國之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财富,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承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為了能充分保護和利用海南紅色文化資源,弘揚其精神價值,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厚植海南青年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實踐團隊開展了《海南紅色文化的調查和思考--以瓊海紅色文化為例》的調研活動,在7月初,“星火聚力”實踐團隊在吳海翠老師和陳婷老師的帶領下,設計了“海南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調查問卷。7月24-25日,先後在海口、瓊海等地開展實地走訪調研,随機發放調查問卷,同時結合線上問卷的形式了解不同群體對海南紅色文化的了解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撰寫調研報告。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要在今後更加深入了解瓊崖革命的曆史,把瓊崖紅色故事代代相傳,把涵養共産黨人的昂揚朝氣和奉獻底氣築牢理想信仰,以瓊崖革命中的英雄事迹作為今後生活實踐的标杆和起點,珍惜良知美德、守護主流價值、踐行英雄精神,讓奮鬥的青春與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實現中華民族複興的偉大進程同向同行。

 
友情鍊接
騰訊新聞 中國新聞網 搜狗 新浪 CMS系統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