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實踐教學  >>  正文

學習黨史守初心 凝心聚力促振興 beat365逐夢者隊暑期社會實踐紀實

來源:beat365   日期:2021-07-15 00:00:00  點擊:  屬于:實踐教學
黨史學習篇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點燃大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讓黨史知識“活”起來、“動”起來,引導大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情懷。2021年7月6日上午開始,beat365逐夢者隊由陳婷、孫雪麗老師帶隊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第一站選擇前往海口市雲龍鎮瓊崖紅軍改編舊址進行黨史學習,領會“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瓊崖革命精神。
   緬懷先烈,領悟精神,要求每個青年笃行之。經過精心準備,馮丹和黃文宇兩位隊員化身講解員,帶大家一起學習瓊崖革命的輝煌曆史。馮丹同學為隊員介紹了瓊崖抗日戰争的萌芽、擴大、爆發到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前半段瓊崖抗戰史,黃文宇同學為隊員講解了瓊崖戰士獲得華僑支援,在馮白駒的帶領下,獨立總隊多次粉碎了日軍的“蠶食”和“掃蕩”,獲得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的曆史。講解中,黃文宇同學說道中共瓊崖抗戰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堅持團結抗戰,發展和壯大抗日武裝力量,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并且獲得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取得抗日戰争的勝利。放眼今日,我們也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

 
   兩位同學的講解脈絡清澈,主題鮮明,語言生動、資料詳實,為隊員們上了一堂内容豐富、深入淺出的黨史課,大家也對瓊崖革命奮鬥史的脈絡有了一定了解。雖然敵人的侵略戰争給人民群衆帶來了災難,但在戰争中,中國共産黨給我們帶來了和平與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一百周年大會上說道:“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曆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每一個青年都要知道當今時代的和平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學習革命先輩們不怕犧牲不怕流血的精神,抱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使自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擔負起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任!

鄉村振興調研篇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beat365逐夢者暑期實踐調研隊在我校吳達智、馮标山老師的幫助下,對雲龍鎮雲嶺村、紅旗鎮本立村、道崇村、墨橋村四個村莊進行調研,從産業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生态振興、文化振興五個方面實地了解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方向和進度,考察農村、農業、農民現狀。

脫貧緻富之雲龍鎮雲嶺村
   當調研車子駛入雲嶺村委會,大家不禁對幹淨的村道村容贊歎不已。考察當日因受到熱帶低氣壓的影響下起了磅礴大雨,雨停之後同學步行進入雲嶺村委會進行座談調研,行走途中發現村中竟無一處積水之地,可見村莊在排水系統的建設上是用心的,環境整治是有成效的。走進在雲嶺村委會的會議室,牆上張貼着“永遠跟黨走”的響亮宣傳标語,在座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雲嶺村委會黨支部緻力打造百姓家門口的服務中心、慈善中心、信仰中心,着力在應衆需、破衆難、彙衆智、集衆力、為衆享上下功夫。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雲龍鎮雲嶺村鄉村振興工作隊以“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載體,着力解決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急愁盼難”問題,真正将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實效,把黨的初心使命、為民宗旨、群衆觀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堅持以深學促實幹,把“我為群衆辦實事”貫穿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幫助脫貧戶解決生産難題,助力瓊山鄉村振興。
   但目前鄉村振興的工作面臨着農産品滞銷這個最棘手問題,受大環境影響,營銷電商雖是營銷的好方式,但做起來有阻力,尤其是物流問題難以解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盡快打通銷售渠道,把東西銷售出去。為更好推動消費扶貧,在座的物流專業同學表示,願意以學到的營銷知識助力雲嶺村委會的産品銷售,接下來以直播帶貨的方式共同合作,為産品銷售助力。同時,雲嶺村委會幹部也表示下一步繼續将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做好扶貧産品的産銷對接,積極參與消費扶貧“春風大行動”和“消費扶貧月”活動,多措并舉幫助農戶銷售農産品。
   據悉,我校團委每周二都會來到八一希望小學進行支教,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效果俱佳,反響熱烈,馬克思主義逐夢者隊隊員也在積極溝通日後進行志願服務的内容和形式,助力雲龍鎮雲嶺村委會的鄉村振興工作。

 榜樣示範之紅旗鎮本立村
   本立村是革命老區村莊,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是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榜樣村莊。本立村村名源自孔子《論語·學而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君子要緻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産生了。走進本立村,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掩映的村道和碧波蕩漾的道生湖,排排幹淨的農房打掃的幹淨衛生,牆上塗鴉着各種紅色字畫,無愧于省“文明生态村建設示範村”的稱号。
   在産業建設上,本立村同紅絲合作社投資發展桑葚休閑觀光采摘産業,種植椰子、菠蘿蜜、黃皮、百香果等不同季節果樹,打造四季果,使村民實現“種植+養殖+民宿+務工+趕集”五重收入。在人才發展上,本立村面臨着青壯年流失嚴重和人才缺乏的問題。當今時代又是知識、信息、技術交互的時代,農業的發展必然少不了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但村裡的老人無法使用電子商務進行推銷發展,鄉村振興實效自然推動得慢,這也在昭示着,鄉村振興工作需要多元的人才投入,更需要青年力量的加入。在組織建設上,本立村按照“五有”标準組建志願服務隊伍,通過黨建引領,打造“黨員聯系戶”制度,指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美化本立村容村貌,常态化開展黨員志願者走訪、“紅旗+”系列志願服務活動,打通宣傳群衆、教育群衆、關心群衆、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生态建設上,推行“積分兌換銀行”措施,利用可回收物品換取積分,再到商店來兌換柴米油鹽等生活物資,督促村民保護環境,注重衛生。此外,本立村着力進行“廁所革命”,采取“廁所改造+雨污分流改造+每家每戶埋設預處理罐+集中式封閉管網+終端地下處理罐體+濕地化吸收降解”的新做法,多層次處理村莊生活污水,解決了征地難、污水處理氣味臭、管理維護成本高、地上設施影響村莊美觀等問題,成為農村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的表率示範村。在文化建設上,完成建設路燈、休閑廣場、湖畔廣場、牆體刷新及彩化、黨建廣場、本立村舊址展館翻新和全村綠化等項目利用閑置農宅資源建設了本土特色、鄉土氣息濃厚的咖啡屋、茶社。
   了解完本立村鄉村振興情況,全體實踐隊員在馮書記的引領下參觀了紅旗合作社紀念館。

綠色和諧之紅旗鎮道崇村
   道崇在過去有着“五嶺相望和“五墟相連”之美稱,是一塊風水寶地。走進道崇村委會便看到這幾個字:“看得見山,望的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标語,那具有鄉藝特色的表演棚和辦公室,讓我們感受到了道崇濃濃的鄉土文化氣息,同時體現了道崇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的振興之路。
   在馮老師的帶領下,逐夢者隊隊員與道崇村委會工作人員進行了座談,我們了解到道崇村目前主要農作物是三角梅,龍眼,蜜柚,以山茶油的加工制作為主要産業,面臨的棘手問題同雲嶺村一樣,在銷售環節犯了難,未來還是希望能打通電商渠道,幫助農民銷售農産品。此外,道崇村工作人員表示,在鄉村振興的新格局下,對人才的需求從技術農民向更加多元的新農人轉變,原有的鄉村人才培育模式需要拓展和升級。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如何培養更多元、更高級的鄉村振興人才成為當務之急。目前工作隊主要從三個方面留住人才。其一,通過補貼和配套條件建設,實施“農業人才下鄉”計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二,實行“引企入教”改革,降低企業參與辦學難度,推動新農民職業教育的學曆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三農”專業。其三,加強對農村緻富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的培育,引導涉農企業輸出成熟的農業人才培養方法和産業管理經驗,關注鄉村人才梯隊建設。其四,增強投身鄉村振興人才的榮譽感,引導社會對“綠領”新農人的身份認同。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當前道崇村組織振興主體主要包括四個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其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核心,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黨聯系廣大農民群衆的橋梁和紐帶,它帶領着村民進行生态、文化、産業、人才振興工作的探索,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瓊山福稻之紅旗鎮墨橋
   2021年5月22日,我們含淚送别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悼念袁隆平院士,逐夢者隊特地選取紅旗鎮墨橋村作為鄉村振興的調研點之一,同學們從瓊山福稻現代農業産業園了解到“瓊山福稻”近3年的發展。自2019年初,瓊山福稻的第一粒種子播種在紅旗鎮墨橋村這片希望的田野,便承載了當地村民增收及振興的美好願望。從2020年開始,瓊山福稻基地簽約農戶數量從10戶激增至836戶,種植基地從50畝擴大至16830畝,助推農戶增收近2000萬元。這些稻種不僅能夠造福一方百姓,也能夠改變一個世界。當前“瓊山福稻”以優良的品質、良好的品牌塑造,不僅成為瓊山區特色高效農業的又一亮點和優質品牌,還作為海南稻米代表性品牌遠銷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知道海南不僅有好山、好水,還有好福稻。

心得感悟篇

 
吳越同學
   此次的暑期社會實踐使我收獲頗豐,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感觸最深的兩個現象。其一,農村教育現象。從馮标山書記那裡了解到,他們正在開展助力農村教育的素質拓展活動,最開始村民是不願意将自己的孩子參與其中,隻因缺乏信任,後來在馮書記逐家逐戶的努力開導之下,部分村民逐漸願意将孩子送來參與,兩次活動下來家長看到孩子比從前更加自信開朗,不僅學到了新知識還交到了新朋友。從這件事中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做群衆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才能有成果。其次就是“空心村”人才留不住的現象。其原因在于收入不高,青年人逐漸往城市聚集,要解決這個問題重點還是要提高村民在村子裡的就業率,帶領村民尋找發家緻富的途徑,這就需要政府不斷注入鄉村振興人才,帶入人脈、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當前鄉村振興工作才剛開始,需要不斷摸索,就像我們黨的勝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取得的。而我們青年當下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刻苦鑽研,這樣才能擔負起建起海南自貿港的重任。

 陳士華同學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民的團結統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離不開人民的努力,他們保持一鼓作氣、善始善終的攻堅态勢,從脫貧攻堅中總結經驗,穩紮穩打沖刺好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将共同富裕的“接力棒”順利交接到鄉村振興,他們在思想,文化、道德上作出改變,就為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感恩奮進的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尚,為其他市縣村莊做出表率,他們積極學習知識文化和信息技術,增強脫貧緻富能力,真正實現從“被動扶”到“主動興”轉變,他們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充分發掘特色優勢,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提高農業布局,構建現代農業生産體系。他們才是鄉村振興工作的促進者、發展者。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也要積極學習人民的奮鬥實幹精神,積極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吳依如同學: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讓我看到了鄉村振興給當地村莊帶來的變化。鄉村振興工作隊員對完善鄉村的基礎建設,發展壯大村莊的集體産業經濟,推動古村落的傳統文化傳播與資源的保護與規劃作出了巨大努力,使當地農民經濟收入得到明顯的提高,傳統文化傳播煥發新的活力,這一切不僅僅是人民努力的成果,更體現了政府及職能部門有作為、有擔當、勇奉獻的精神。當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戰鼓已經擂響,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絕不是空口号。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肩負起新時代的曆史擔當,切實為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自己的貢獻。

王小燕同學: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首先,發展就要先發展産業,産業興旺是重點。對于最為基層的農村而言,如果沒有一個興旺的産業去支撐其發展,就不可能有明顯的進步與提升,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産業,才能夠體現獨特性,才能夠可持續。其次,談到鄉村振興就會想到鄉村旅遊。而鄉村旅遊的持續蓬勃發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個地方的曆史積澱、氣候環境、風土人情、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等構成了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而這種文化帶給人們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體驗。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如本立村是革命老區,在革命戰争年代裡農民群衆踴躍投入到革命鬥争中去,為革命事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那麼本立村村民敢為人先,頑強奮鬥的精神就是本立村不可磨滅的曆史性文化。
友情鍊接
騰訊新聞 中國新聞網 搜狗 新浪 CMS系統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