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資訊中心  >>  新聞動态  >>  正文

銘記紅旗鎮建設史 建設美好新鄉村

來源:beat365   日期:2021-07-09 00:00:00  點擊:  屬于:新聞動态
   紅旗鎮本立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西北部,距鎮區2公裡,距海榆東線223國道0.8公裡,緊鄰紅旗水庫,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全村現有農戶78戶,人口406人,現有土地面積2700畝,其中農業用地面積2577畝,總建設用地約113畝。
   本立村是一個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是海南省第一個高級農村合作社——紅旗農業生産高級合作社的誕生地,也是現階段海南新農村建設中的文明生态示範村。翻開本立村的畫卷,是一曲曲贊歌,飄蕩在阡陌之間;有無數的革命志士,一路披荊斬棘,奮勇前行;有那年輕的黨員,村口樹下,莊嚴宣誓;有憨厚的老農,手握鋤鎬,開荒修渠;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則是毛主席親批“重要的是做出榜樣給農民看”的批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産力,逐步改善農村生活,在土地改革完成之後又開始了農業合作化運動。1952年初,瓊山縣第一區要傳達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産相互合作的決議》。1954年春,在海南區黨委和瓊山縣委的正确領導下,本立村村民為了農村的發展,農民的富裕,他們敢為人先,積極組建起小型農業合作社。同年10月,瓊山縣以本立、本禮湖和大萬等3個小型農業生産合作社為基礎,成立了紅旗農業生産合作社。紅旗社在成立僅用了1年的時間,就在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促進農業生産的發展中樹立了榜樣,其經驗對全島乃至全國農業合作化運動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是海南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初級社時期
 
   紅旗農業生産合作社的曆史,是黨支部頑強地帶領社員群衆同自然災害作鬥争,同資本主義思想作鬥争的曆史。
   紅旗社在剛成立時正逢冬種開始,當時的生産管理和社員的思想情緒管理工作都還很艱難。第一是社員光想占社的便宜,愛社思想很薄弱,甚至流傳出“我的才是我的,社的東西是一幹人的”這種言論。第二是社員的勞動積極性不高。當時耕作區沒有劃分,包工也沒有定出具體規格和檢查制度,問題相當棘手。面對這些混亂的現象,黨支部采取了兩個緊急措施:第一是開展“愛社如家”的教育,對錯誤行為展開了批評,還表彰了優秀社員,以助于社員正确樹立“愛社如家”的思想,并能夠以此為榮。這一措施使社員初步樹立了集體主義的思想。
   第二則是劃分耕作區,固定生産隊,施行包工制,改善建社初期的混亂狀态。此後,黨支部還号召全體社員向春耕生産大進軍,帶領全體社員轉入春耕生産的工作。正值春耕生産工作開展的時候,就碰到海南島百年難遇的霜害。黨支部領導全體社員立即行動起來救災,由于農耕隊伍有了黨的有效組織,春耕生産的準備工作在災害嚴重的情況下布置完成了。
   進入春耕插秧季節,全縣又遭旱災,從1955年春耕插秧的時候開始,直到夏耕時節才休止,共持續了八個多月。黨支部通過讀報組,利用廣播筒、黑闆報,推動社員參加紅旗競賽,與旱災鬥争到底。自此以後,成效頗豐,第四作業區播下種子三萬多斤;第三作業區也連夜冒雨進行幹播,牛力不足時還用人力拖犁搶種;天還蒙蒙亮,社員便開始下田,夜間還堅持挖肥,脫花生殼,掀起競賽的熱潮。在同自然災害鬥争的同時,紅旗社又大力發展了多種經營,全社不僅勝利地度過了春荒和秋荒,還增加了社員的收入,使社員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瓊山縣各社在自然災害的襲擊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但紅旗社保證了每戶社員的糧食。全社一年來從來沒有向國家買過一斤糧,更不需要接受國家的救濟,全得益于發展多種經營模式的收入渡過難關。此外,紅旗社當時還用了多餘物資幫助社外農民解決了糧食困難。
 
高級社時期
 
   1956年1月,紅旗農業生産合作社在合并後的短短的一年時間内,便升級為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成員發展到350戶,水旱田面積擴張至3881.8畝。1955年全年糧食比1954年增産60%,總收入同比增加15.19%。平均每戶收入285元,80%的社員收入增加,1956年的夏收還增産2萬斤稻谷,40%的缺糧戶不再缺糧。合作社更加鞏固了。   
 
海南區1957年度農業社生産管理模範光榮榜
 
   瓊山縣共22個:紅旗社、龍發社、雲龍社、光明之路、友誼社、島光社、大坡社、聯星社、仁豐一社、南方社、聯星社、林昌社、東頭二社、光明社、農豐社、聯群社、仁三社、永秀社、林茂社、和平社。
 
紅旗社成功的經驗
 
   一是根據實際情況,貫徹執行海南區糧食生産與經濟作物并重的方針,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模式。二是做好生産管理,不斷地提高社員的勞動積極性。紅旗社之所以能夠完成生産任務,是因為能及時針對不正确的思想進行教育、對優秀人物進行表彰,所以能激發社員的勞動情緒,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此外,優化生産管理是加強生産責任心與提高勞動積極性的有效措施。根據群衆的要求,紅旗社實行了包工、包産、包成本的“三包”超産獎勵制度,并逐步修正完善,最終大大推動了生産力的發展。通過制度的不斷完善,紅旗社越來越鞏固,從1954年辦社至1956年三年期間,從未出現社員退社情況。
   1954年至1958年間,本立村組建了紅旗農業合作社。紅旗社在成立後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在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促進農業生産發展中樹立了榜樣。1955年10月10日,毛澤東同志在批示中充分肯定了紅旗農業生産合作社的做法。
“辦大型社和高級社最為有利這一點,海南島紅旗合作社的經驗也是證明。這個大型合作社還隻有一年的曆史,它就準備轉變為高級社。當然,這不是說,一切合作社都要照這樣做,它們仍然要看自己的條件是否成熟,做出自己究竟在何時實行并社升級為宜的決定。但是,一般地說來,有三年時間也就差不多了。重要的是做出榜樣給農民看。當農民看見辦大型社和高級社比辦小型社和低級社更為有利的時候,他們就會要求并社和升級了。”
   ——毛澤東主席為《瓊山縣第一區紅旗農業生産合作社在同自然災害和同資本主義思想作鬥争中鞏固起來了》一文撰寫的按語,收錄于《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毛澤東選集》


改革開放後的本立村
 
   本立村全村69戶,共319人,現有土地2678畝,其中坡地面積2500畝水星田面積178畝,主要經濟作物是橡膠樹,年人均純收入過萬元。改革開放之後,本立村民積極響應黨的号召,以創建文明生态村為重要載體,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5年,本立村投入創建資金,拆除舊房,在農戶庭前院後都種上果樹,實現了村莊的硬化、綠化和美化。在生态經濟建設中,本立村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特色,大力挖掘經濟發展亮點,以旅遊農業、生态農業為導向,制定經濟發展五年規劃,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出“以橡膠養村,以香蕉富村,以生态美村,以養殖強村,以設施農業升格”的經濟發展思路,在鞏固好本村的橡膠、香蕉等基礎産業的基礎上,突出抓好标準化養殖小區和設施農業生産基地建設,大力推廣沼液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生态型循環經濟,使全村年人均純收入以10%以上的增長幅度持續遞增。全村從傳統農業村向旅遊農業村、生态農業村轉變。本立村已成為以橡膠、香蕉産業和集中養殖業為主導的設施農業、生态農業示範村。
 
新時代的本立村
 
   紅旗鎮認真領會新時代文明實踐精神内核,不斷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讓群衆更加自覺地維護核心、擁戴領袖,打通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最後一公裡”。在産業發展上,本立村将突出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思想,将“三位一體”的發展原則與鄉村民宿旅遊、基層黨建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相結合,以生态文明建設為主軸,大力發展花卉庭院經濟,建設本立村生态濕地公園,進一步美化亮化本立村環境。本立村利用濱水景觀、合作社舊址、紅旗水庫等資源,以紅色旅遊、農家生活體驗等項目為基礎,完善民宿、禮堂等項目建設。以特色休閑農業為主導,與實踐教學相融合,促進鄉村旅遊業和諧發展,進一步帶領本立村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方向前進。繼續踐行100年以來,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思的忠誠理念。
友情鍊接
騰訊新聞 中國新聞網 搜狗 新浪 CMS系統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