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教學資源  >>  正文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物質基礎

來源:beat365   日期:2015-04-16 00:00:00  點擊:  屬于:教學資源

  新中國成立時,我們所繼承的曆史遺産是生産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後。1949年,我國鋼産量隻有15.8萬噸,人均0.29公斤,美國人均鋼産量為538.5公斤;1938年日本的鋼産量已達到700萬噸,美國為2880萬噸。即使在鋼産量的最高年份1943年,也隻有92.3萬噸。在50年代,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我們的老祖宗,從清朝末期算起,包括張之洞和蔣委員長交給我們的遺産,鋼隻有90萬噸,機床隻有8萬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現代工業隻占國民經濟的10%左右,而農業和手工業占90%。絕大部分是落後的農業和手工業,現代商品生産和交通運輸微乎其微,生産社會化程度很低,科學技術幾乎是一張白紙,文化教育事業十分落後,人口中文盲占絕大多數。正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們一建國就開始了經濟恢複和大規模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了156項重點工程,使社會經濟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但由于過渡時期隻用了七年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基本完成了對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工業化的任務僅僅初步打下了一個基礎,還遠沒有完成。因此,我國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時,就生産力水平來說還遠遠落後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還沒有獲得自身應有的物質技術基礎。毛澤東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中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進行了高度概括,那就是“一窮二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

  教師提問:“一窮二百”的物質基礎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影響?

  教師總結:新制度取代舊制度最根本的是生産力的發展。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最終靠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生産力的發展。社會主義要戰勝資本主義最根本的還是要更快的發展生産力。社會主義要得到完全鞏固,就要求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通過發展,在生産力水平上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世界曆史給中國提供的曆史機遇,使它可以跨越資産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但是它不能跨越生産力發展的必經階段。社會主義隻有建立在生産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生産高度現代化、社會化和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充分體現對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顯然,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還遠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對此,鄧小平同志指出:“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内生産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這就決定了我們必然有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要用至少100年的時間去實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用300年、200年已經實現了的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


友情鍊接
騰訊新聞 中國新聞網 搜狗 新浪 CMS系統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