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民間資本曆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市民社會開始建立,自由主義經濟盛行,以此為基礎,中國民間資本在1936年達到了一個巅峰。然而,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最好的時代結束了。國難當頭,中國的民族企業家也遭受到了空前的損害與犧牲。
時至今日,我們仍感慨60年前中國的民族企業家們在抗戰中表現出來的不同愛國行為與經商之道。他們不僅在逆境中奠基了中國的現代工業,也留下了實業救國的精神。
“甯肯為工廠開追悼會,決不與侵略者合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語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浴血十四年的抗日戰争結束。
當天,天津塘沽的一個工廠裡,許多職工正用大把的刷子,從桶裡蘸上石灰水,拼命地刷去“共存共榮”、“大東亞共榮圈”的口号。
這家工廠是中國第一家精鹽工廠——天津久大精鹽公司。它是著名民族資本家範旭東化工實業帝國中的一員,在抗戰期間被日本人強行占領。
範旭東是中國近代化工的奠基人,麾下不僅有當時中國第一座精鹽廠,還開辦了亞洲第一座純堿工廠——永利化學公司堿廠,以及遠東第一化工廠——永利南京硫酸廠。
1914年,有着日本留學經曆的範旭東,開始實踐自己實業救國的志向。他先後在國内建立了多家工廠,吸引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其中包括職業經理人李燭塵(解放後曾擔任食品工業部部長,第一輕工業部部長)和技術專家侯德榜(“侯氏制堿法”的發明人,解放後曾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
此後,範旭東的事業蓬勃發展。1926年,永利堿廠開業8年後,其生産的“紅三角”牌堿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轟動世界。
1937年,範旭東又獲得了一個勝利,他在南京興建的永利硫酸廠生産出中國的第一批硫酸铵産品。“硫酸铵不僅能生産化肥,還可以生産硝酸,制造炸藥。因此,該廠的重要性在當時是不言而喻的。”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所長張利明告訴《商務周刊》。
但就在這一年,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中華民族身上。“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夕,日本軍艦開入天津塘沽港。
“從那時起,我的祖父(李燭塵)就開始接管天津的事務,組織工廠後撤内遷。”現居住在天津的李明智對《商務周刊》說。範旭東與李燭塵是世交和合作夥伴,範主要負責久大和永利企業的資金籌集和産品推銷,而企業的生産及對外事務多由李操辦。
國難當頭。“當時遠在香港的範旭東抱定‘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信念,電告當時留駐在天津的我的祖父,‘拆遷設備,退出工廠,留津待命’。”李明智說。
“甯肯為工廠開追悼會”
位于南京的永利廠同樣沒能逃脫日軍的侵害。
“如果毀壞了永利廠,就等于毀了半個南京城。”這是毛澤東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時下的保全命令。永利南京硫酸廠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抗戰初期,作為永利團體的重要公司——永利南京硫酸廠就已能生産大量當時極為匮乏的化工産品。剛竣工不久,抗日戰争爆發,工廠改生産化肥為生産硝酸铵,趕制炸藥,以供應軍需。
然而,“七七”事變後不到半年,日本軍隊的炮火已經蔓延到上海,工廠的存亡迫在眉睫。日本深知永利南京廠戰時可以生産硝酸,于是一再要求合作。但範旭東和廠子的領導層發下誓言:“甯肯為工廠開追悼會,堅決不與侵略者合作。”日本軍部無奈,出動飛機三次轟炸廠。
在滬甯戰争進入最危險的時候,範旭東痛下決心,命令凡是可以搬動的機器材料、圖樣、模型都搶運西移。笨重巨大無法移動的設備,則将儀表拆走,其餘設備拆下投入長江,并布置全部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向内地轉移。
12月,日軍占領南京。日本三井公司将永利廠據為己有。1942年,日本又将廠的設備拆運到日本,安裝在九州大牟田東洋高壓株式會社橫須工廠,為日軍生産炸藥。
“決定後撤内遷在當時的民營資本家中并不是主流,隻有抛開商人的身份,才可以明白範旭東的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副所長對《商務周刊》說,“範旭東是出于民族義憤,堅決要求拆遷,拒絕支敵。考慮更多的是民族情感而不是經濟利益。”
李明智介紹說:“當年範旭東和我祖父後撤内遷到四川,雖然經營的很不順利,但我祖父從未對當年的内遷後悔過,認為那是完全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