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溫州民營經濟快速崛起并迅猛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據統計從1978年到2002年,溫州市國内生産總值從13億元增加到1055億元,翻了六番多;财政收入從1.35億元增加到126億元,翻了六番多。其中,民營經濟在全市國内生産總值中占85%,在工商業中占98%,在上交稅收中占80%。今天的溫州已成為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溫州民營經濟從起步到發展壯大,是在曲折中前進,在争論中發展,在探索中壯大。其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程,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家庭企業為普遍形式的起始階段,是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随着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中央鼓勵和扶持農民發展家庭副業的政策指導下,素有商業精神和商品意識的溫州人,面對人多地少!國有和集體經濟薄弱的現實,開始積極尋找啟動經濟發展的有效形式,于是前店後廠式的家庭作坊企業便異軍突起,遍地開花。1980年底,僅市區經工商部門登記的個體戶就有1844戶;至1985年,全市個體工商戶即達130437戶。伴随着家庭手工業的興起,區域性的産銷基地即專業市場随之發展起來,早期文明遐迩的有橋頭鎮的紐扣市場!柳市鎮的低壓電器市場等十大專業市場。這一階段的溫州民營經濟,其主要特征可概括為:以家庭企業為基礎,以專業市場和小城鎮為依托,以購銷員為紐帶的小商品大市場。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股份合作制企業為典型形式的過渡階段,是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後,溫州民營經濟經過一段家庭企業原始發展,開始走上聯合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的道路。一方面,随着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争的趨烈,單個家庭企業在很多方面已難以抗擊市場風險,需要幾個家庭企業聯合起來組成經濟合作體,共同參與市場競争,降低風險;另一方面,面對當時姓“社”姓“資”争論,以及由此招來的溫州已不是社會主義的種種非議和巨大壓力,溫州市委市政府從1987年相繼出台了8個關于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文件,規定兩個以上投資者(即股東下限為2人)組建的企業都屬于股份合作範疇,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組成部分,大力支持家庭企業通過合夥或合作的形式,聯合發展股份合作企業。溫州的民營經濟由此進入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快速發展階段,溫州也一舉成為中國股份合作制企業的發祥地。1993年,溫州股份合作企業達到36887家。至此,溫州的民營經濟已初具規模,并基本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奠定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公司制企業為代表形式的發展階段,是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
随着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以及公司制條例和公司法的先後出台,溫州的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溫州的股份合作企業脫胎于家庭企業,在股本結構上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帶有濃厚的家族色彩,顯然不适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要求,于是對股份合作企業進行改造和改革已成為必然。在實施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發展戰略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溫州着力對衆多民營股份合作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公司制企業替代股份合作制企業,逐步成為溫州民營經濟的代表形式。至2001年,全市公司制企業發展到20543家,其中絕大多數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民營企業。規模較大的公司還以資本或品牌為紐帶,聯合一批中小企業組建了企業集團,如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等。從股份合作制企業向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特别是企業集團的演變,是溫州民營經濟在制度結構上從非正規制約向正規制約的進一步創新,為溫州民營經濟的新發展孕育了條件。
溫州民營經濟從第一家個體工商戶誕生起到今天,走過了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民營經濟之所以能在溫州快速發展,不斷壯大,必有其内在的發展動因,用當地幹部群衆總結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溫州民營經濟是放出來、逼出來、創出來和扶出來的。
溫州民營經濟是放出來的。回顧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次前進,都源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它濫觞于改革開放初期黨對農民發展家庭副業的鼓勵和扶持,弱冠于黨的十二大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勃發在黨的十三大對私營經濟的定位,壯大在黨的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标的明确,成熟于黨的十五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确定。
溫州民營經濟是逼出來的。溫州當初發展民營經濟,并非對民營經濟有清晰深刻認識的自覺行動,而是一種被迫無奈的選擇。當時溫州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0.153畝),交通落後(沒有鐵路、航空),自然資源貧乏(礦産資源幾乎沒有),國家投資較少(1949年到1978年僅有5159億元),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溫州人認識到,要盡快擺脫貧困,改變落後面貌,必須探索!尋找!
溫州民營經濟是創出來的。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在發展民營經濟中一馬當先,不斷創新,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全國第一份個體私人工商執照,全國第一批股份合作企業,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管理條例,全國第一座農民城。溫州人在發展民營經濟中,時移勢易,與時俱進,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率先發展市場經濟,率先進行所有制結構調整,不斷進行民營企業的發展創新,才搶得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先機。
溫州民營經濟是扶出來的。每當發展處在關鍵時刻,中央領導同志的視察肯定和批示支持,都為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消除了疑慮,堅定了信心,吃了定心丸。浙江省委省政府對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始終給予保護和支持,堅持不動搖、不張揚、不照搬、不争論、不氣餒,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溫州地方黨委、政府的扶持則體現在民營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說溫州是資本主義典型時,溫州頂住層層壓力,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制企業,為民營企業戴上了紅帽子,撐起了保護傘,起到了保護和支持民營企業的作用。
------資料來源:浙江投資網2003年10月28日
教師提問:以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為例,說明我國是如何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
教師總結:鼓勵、支持和引導私營、個體經濟和外商獨資經濟健康發展,是由我國生産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的原因:允許其它經濟成分存在和發展,既能彌補公有制經濟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增加社會産品,滿足人民多種多樣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又有利于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同時,國家還可以從中得到稅收,可以學到一些好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我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一是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二是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三是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四是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五是非公有制企業要依法經營,照章納稅,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六是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