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教學資源  >>  正文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程教學大綱

來源:beat365   日期:2015-07-22 00:00:00  點擊:  屬于:教學資源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程教學大綱

(2014年9月修定)

  課程代碼: 9900277
  課程類型: 公共必修課
  開課部門: 公共教學部
  學    時:48             其中實踐學時:12
  學    分: 3
  授課對象:所有系部一年級全體學生
  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性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屬于公共基礎課,是一門以馬克思列甯主
  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為主線,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教育為重點,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依據大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環境、認識時代特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和健全人格的必修課程。
  目的、任務: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
  發,以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為内容,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惡、美醜和加強自我修養的能力,為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紮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
  二、相關課程的銜接
  本門課程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04]16号)精神,及《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号)而設置的。本課程為高職院校一年級公共理論課;後續課程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三、教學指導思想及基本要求
  (一)本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
  1.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必修課,本課程在内容上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職業特點,緊密聯系當今社會的新問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正确分析,理論力求深入淺出、針對實際情況而言,并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2.内容力求新穎。科學的本質不在于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在于它能不斷地随着事實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創新。教學活動雖然不同于專門的探索性研究,也不是所有最新成果的一一羅列,就此而言,本課程的教學内容力求反映本學科所取得的最新進展。
  3.避免空洞的道德說教。本課程遵照循序漸進、由淺及深的原則,要避免在課堂上進行枯燥的道德說教。避免空洞說教的最好辦法就是追求科學性,理論聯系實際。
  4.通過學習,掌握社會主義法律的内涵、本質,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增強國家安全意識以及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
  (二)本課程的教學要求
  1.本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别是鄧小
  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本課注重理論性和知識性,以科學的理論和知識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水平。
  3.本課具有突出的實踐性,強調引導大學生通過“知”、“行”統一進行自我修
  養。
  4.本課還需要将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組
  織生動活潑、主題鮮明的各種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活動,延伸和深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學習。
  四、教學時數分配(共計 48  學時,其中:理論課時36,實踐課時12)

教學時數分配

  備注:實踐課教學内容由教師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程》中對應章節中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及教學實際情況來選定。
  五、教學方法與課程考核
  切實抓好課堂講授這一基本環節,注意根據實際情況和教師的特點特長,善用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學;還要切實圍繞教學内容,不斷豐富教學環節特别是實踐教學,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
  考試以過程性考核成績和期末試卷成績組成。其中過程性考核成績占70%,期末試卷成績占30%。過程性考核成績由課堂考勤50%、平時作業20%、實踐課成績30%組成。
  六、教材及主要教學參考書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師參考書》高等教育出版社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生輔學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疑難問題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5.《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目的與要求、重點、 難點、 教學内容
  緒  論   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
  教學目的與要求:幫助大學生了解大學學習生活的新特點,認清肩負的曆史責任,
  樹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認識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意義和在本課程中的主線作用;了解本課程的特點、内容及學習方法,激發起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點:
  1.認識當代大學生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學生的嶄新形象;
  2.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教學難點:
  本課程的特點和作用,學習本課程的意義。
  教學内容:
  第一節 适應人生新階段
  一、認識大學生活特點
  二、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三、樹立新的學習理念
  四、培養優良學風
  第二節 肩負曆史新使命
  一、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曆史使命
  二、明确當代大學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嶄新形象
  第三節 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
  一、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意義
  二、把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第四節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
  二、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方法
  實踐活動:(供教師們參考)
  1.大學生入學适應問題讨論
  2.要求學生制訂“大學生人生規劃”
  第一章 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
  教學目的與要求:
  幫助大學生認識理想信念在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意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念,正确認識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系、理想與實踐的關系,把握實現理想的基本條件,促進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教學重點:
  1.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
  2.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3.确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教學難點:
  認清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教學内容:
  第一節 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義與特征
  二、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二、确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第三節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一、立志高遠與始于足下
  二、認清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
  實踐活動:(供教師們參考)
  1.現實社會中個人理想能夠多大程度實現(讨論)
  2、讀書《我的父親鄧小平》
  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  弘揚中國精神
  教學目的與要求:
  幫助大學生深入認識愛國主義這一民族優良傳統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大學生将遠大的理想與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結合起來,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内涵的中國精神,“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做新時期忠誠的愛國者。
  教學重點:
  新時期的愛國主義。
  教學難點:
  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
  教學内容:
  第一節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一、愛國主義的科學内涵
  二、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三、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
  第二節 新時期的愛國主義
  一、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
  二、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
  三、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精神
  四、愛國主義與弘揚時代精神
  第三節做忠誠的愛國者
  一、自覺維護國家利益
  二、促進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三、增強國防觀念
  四、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谛  創造人生價值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較為系統地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理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關人生是什麼、人生意義是什麼等基本問題,領悟人生真谛、樹立正确的人生觀,積極投身人生實踐,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教學重點:
  1.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
  2.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教學難點:
  1.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教學内容:
  第一節 樹立正确的人生觀
  一、世界觀與人生觀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
  第二節???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一、價值觀與人生價值
  二、人生價值的标準與評價
  三、人生價值實現的條件
  四、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第三節 科學對待人生環境
  一、協調自我身心關系
  二、協調個人與他人的關系
  三、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四、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實踐活動:(供教師們參考)
  1.讨論:人生價值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
  2.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影視資料
  第四章  學習道德理論 注重道德實踐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學習道德的基本理論知識,幫助大學生深刻認識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覺繼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人類道德文明的優秀成果,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努力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
  2.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
  3.大學生與誠信道德。
  教學難點:
  1.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
  2.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
  教學内容:
  第一節  道德及其曆史發展
  一、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二、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三、道德的曆史發展
  第二節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内容
  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第三節 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第四節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
  一、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範
  二、大學生與誠信道德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實踐活動:(供教師們參考)
  1.讨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道德關系
  2.組織學生舉行道德小品比賽
  第五章 領會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體系
  教學目的與要求:
  學習我國憲法、實體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識,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我國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增強對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認同感和維護法律尊嚴的責任感;學會面對和正确處理生活中常見的法律問題,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學重點:
  1.憲法的特征和原則;
  2.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教學難點:
  1.我國的國家制度;
  2.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
  教學内容:
  第一節 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制度
  一、憲法的特征和原則
  二、我國的國家制度
  三、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四、我國的國家機構
  第二節 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
  一、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
  二、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
  三、我國的經濟法律制度
  四、我國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節  我國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國的行政訴訟法律制度
  二、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律制度
  三、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律制度
  四、我國的仲裁法律制度
  實踐活動:(供教師們參考)
  1.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
  2.組織學生參觀省勞教所
  第六章 樹立法治理念 維護法律權威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内涵、體系及運行機制,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依法治國的法律理念,增強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自覺性,掌握社會主義法律修養的途徑和方法。
  教學重點:
  1.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
  2.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教學難點:
  1.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
  2.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
  教學内容:
  第一節 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
  一、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内涵
  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
  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第二節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
  二、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
  第三節 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一、确立新的國家安全觀
  二、掌握國家安全法律知識
  三、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第四節 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
  二、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第七章 遵守行為規範 錘煉高尚品格
  教學目的與要求:
  學習和認識在公共生活中維護公共秩序的兩種基本手段,即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的特點和作用,了解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關法律規範,幫助大學生樹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規範的意識,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通過學習認識職業活動的特點,以及與職業活動相關的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幫助大學生正确認識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自覺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法律素質,樹立正确的擇業觀和創業觀,做好艱苦創業、實踐成才的準備;同時學習與戀愛婚姻有關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幫助大學生正确對待戀愛婚姻問題,樹立正确的戀愛婚姻觀。
  教學重點:
  1.社會公德的實踐與養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關法律規範。
  3.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4.職業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教學難點:
  1.社會公德的實踐與養成;
  2.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樹立正确的擇業觀與創業觀;
  4.愛情與人生。
  教學内容:
  第一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點
  (二)公共生活的道德規範
  (三)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範
  第二節 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範
  二、職業生活中的有關法律
  三、大學生的擇業與創業
  第三節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戀愛、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規範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法律
  第四節 個人品德養成中的有關法律
  一、個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個人品德與道德修養
  三、個人品德與法律修養
  實踐活動:(供教師們參考)
  1.調查校園公德現狀,評出校園十大不文明行為
  2.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公共法律知識競賽
  3.組織學生參加就業專題研讨
  4.組織學生參加人才市場招聘活動
  結束語  立志做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一、做“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事業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
  二、開拓視野、發奮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和理論功底;
  三、加強修養,磨練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
  四、課程複習總結;
  五、期末考試要求和安排。
  八、說明
  本課程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旨在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一門課程。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采用理論講授與讨論、自學原著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書本知識與時事政策學習相結合,理論重點講授,輔之以錄相、讨論、辯論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
  執筆人:        教研室:思政教研室              系(部)教學主任審核簽名:

友情鍊接
騰訊新聞 中國新聞網 搜狗 新浪 CMS系統 百度